甜池故事展开徐缓,揭示谜底之时又骤然加速,需要有耐心品味。但是整体来说节奏把握是非常可以的。客观而言,整体设定和美术(包括UI)确实都相当cult,然而正如驹波学园的那座圣母像,表面的血污无损于其爱与圣洁的本质。能感受到,作者的希望也是体验者*们能体会到这样的本质吧。

*在讨论甜池时,我倾向于使用“体验者”一词来替代常用的“玩家”一词,因为感觉“玩家”多少包含着一些游戏心态,不适用于这样一个某些方面堪称严肃的作品;但同时,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性创作,甜池又带有鲜明的互动性和富有特色的互动设计,不能单纯以“读者”身份交互,于是决定使用“体验者”。

关于结局

目前打出了的是枪杀结局,读档重选最后三个选项后又得到了纯成结局。确实纯成结局是完成度最高的——在这里,“完成度高”可能是一个最合适的形容,因为甜池哲雄线的这两个结局(另两个还没有达成,先暂时说这两个吧)不能被简单地以HE或BE定义;而其中,纯成结局又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,将整个故事笼罩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。虽然官方也明言不能简单地将哲雄与蓉司之间的情感定义为(狭义的)爱情,但纯成结局确乎是一种究极浪漫——古往今来多少伴侣祈求的灵肉交融,永不分离,他们字面意义上地做到了。真的很难不让人想到那首《我侬词》。虽然甜池里不会再有什么“再捏一个你,塑一个我”,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确确实实地达到了。

你侬我侬,忒煞情多,情多处,热如火。 把一块泥,捏一个你,塑一个我,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,用水调和, 再捏一个你,塑一个我,我泥中有你,你泥中有我。 与你生同一个衾,死同一个椁。

同时,也能感受到纯成结局隐含的哲学思辨。哲雄和蓉司都清醒地认识到,“永远这种东西,怎么可能有呢”。这份可谓残酷的清醒是给他们的结局增添现实主义风味的重要一笔。确实,永远是不存在的,且不说人生短暂,就连宇宙也是有寿命的。但是他们在融为一体中幸福地死去——谁又能说这瞬间对二人而言不是永恒呢。更何况二人的死亡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命。永远与瞬间,生与死,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纯成结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,也是不能简单地为纯成结局下定义(HE或BE)的原因。死亡令人悲伤,但哲雄和蓉司在死前已经确认了彼此的心意,得到了其他人可能此生都无法企及的至高理解与共鸣,最终融为一体,又是幸福的;新生令人喜悦,但他们所产生的新生命,“纯成”,出生即注定不能得到普通的双亲之爱,并且既非“雄性”也非“雌性”,像哲雄和蓉司那样找到同类的希望渺茫。在一个仅仅因为孩子车祸中独存就会被认为是“给身边人带来不幸”,同窗们也会因身体原因和留级就疏远个别孩子的世界,一个天生红瞳体质特异,又来历不明没有父母的孩子,注定活得艰难而难以被理解。游戏进行中就在想,这不正是如纪伯伦所言,“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”。但是在这人情淡薄的世上,这个孩子要历经多少痛苦才可能明了自己生命的意义?他的降生究竟是幸或是不幸呢。那么,从这样的角度看,没有孩子降生的枪杀结局又是幸或不幸呢?

光是两个结局就这么耐嚼,甜池相当厉害。

关于故事

可以体会到甜池试图探讨的东西非常多(当然不仅存在于结局中)。个人体会最深的是性别议题与人际关系异化这两点。

性别议题

如同后来流行的ABO设定,甜池将虚构的“雄性”/“雌性”关系套在原本都是男性的主角身上。在起初还没有点明这个设定的时候,故事就已经很能让女性体验者们共情:全身不适,下腹疼痛,突然涌出的血液和血块。最妙的设定我认为是一般人看不见这些,并且看不见就认为不存在——和现实中多数男性对月经的无知与自大别无二致。故事后期揭示出更多“雌性”特质(分泌荷尔蒙也受荷尔蒙影响,无法替代的“生育”能力),就更让人感觉像现实中的女性了。而正是所有这些“雌性”特质,带给蓉司无尽的困扰,并让他被动地成为了争夺的目标。一旦成为这样的目标,就意味着被物化,人格和自我意志变得不再重要。不提其他人,甚至故事前期的哲雄,客观上也是做过罔顾蓉司意志的事情的;而且在结局,他自己也承认最初留意到蓉司或许是因为荷尔蒙影响。这些不仅是对现实中第二性困境的复刻,更是反思。虽然甜池故事能如此发展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定上“雄性”与“雌性”的唯一性(雌性只有蓉司,而适格的雄性只有哲雄),但也不失为一场充满先锋意识的精彩探讨。

同时甜池中体现出了对女性/“雌性”品质的珍视,主要是“母性”。现实中也仅有雌性能够成为母亲,因此这是雌性特有的一种能量。对蓉司的姐姐枝里香从头至尾充满着正面意味与温情色彩的描绘,充分说明这一点。将她和善弥的父亲邦仁对比,就能看出某种本质区别:一个不变地爱着自己的家人,一个强逼幼子服食“种肉”令他走向本不属于自己的悲惨人生。并且,一开始姐姐仅仅是在电话中出现,又是极其温柔善良的形象,对于当代体验者们来说,参考其他许多流行的叙事,这样的角色多少是有些“黑化”的可能。但她就是始终不变地温柔善良了下去,体现出一种安定感,如同我们多数人自己的母亲会给予我们的感受。这也很能说明作者对母性品质的珍视,以及对哗众取宠和刻意猎奇的拒绝(这也是我不认为甜池猎奇的原因,一味追求猎奇与痛苦的作者不会如此用心地保护作品中的温柔)。与母性一同被肯定的,还有以母性延伸出的坚韧温柔以及同理心(当然这些品质并非女性/“雌性”所特有的,但是社会普遍认同这些属于女性特质)。不仅是姐姐,这些特质在蓉司身上也是相当明显的。而甜池让这些特质在这两个角色身上集中体现,价值取向不言自明。

但甜池对女性/“雌性”品质的这种珍视,并非教条式或绑架式的。相反,作者对空洞赞美女性/“雌性”品质(甚至宗教)的态度是批判性的。学园里供奉着圣母像,显示出对母性的宗教上的虔敬,但实际上学生们每天晨礼的圣歌咏唱并没有用心,甚至作为教师的上屋也并不是信奉圣母的天主教徒(而是“自由之民”组织的异教徒)。感受下来,这些细节其实多少有些讽刺意味。

人际关系异化

作者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体现得最明显的时刻,大约是姐姐与蓉司在电话中讨论蓉司对人际交往的困惑那一段。姐姐鼓励蓉司主动去了解哲雄以及睦,并说了下面一番话:

“彼此都是人类的话,总会有无法相互理解的时候呢。不过,人与人的联系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建立起来的。一定要好好重视哦,对朋友。”

而最终,只有哲雄与蓉司之间经过试探、伤害与主动探索,最终达成了形似爱又高于爱的,一种完全的理解默契与信任;不必说蓉司与姐姐之间也有着互相理解支持的亲情。但除此以外,其他人的人际关系都已经被错误认知或社会规训扭曲异化。邦仁与善弥之间,培育“雄性”不成导致的蔑视与仇视形成完全扭曲的亲子关系;姬谷一门心思认定着的主仆关系;睦对蓉司任性的独占欲。这些全都阻碍了这些人与他者之间构筑真正心灵上的理解,因此他们徘徊孤独求不得也是注定的。

以姬谷举例。对姬谷来说,这个道理是由纯成结局的蓉司为他点出来的。蓉司说出口之后,注意到姬谷的目光中有着动摇。作为多年黑道上出生入死的硬汉,却因为蓉司的一席话而动摇,初看意料之外,细想情理之中:就在刚才,他看着成长起来的少爷惨死在他自己怀里。姬谷对他的最后一声呼唤是“善弥”,这可能是有生以来头一回他对少主直呼其名,但是善弥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微弱地确认,善弥,你叫我善弥?这个细节相当震撼。在学校里他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那个翁长,对姬谷来说他是少爷,对父亲来说——他是没用的废物。善弥短暂的一生中,渴求着交流和被理解,渴求有人和自己关系真正足够密切,亲密到可以直呼自己的名字。甜池里有不少篇幅写他对姬谷撒泼任性提出无理要求,实际上是在试探姬谷的底线:如果姬谷因要求过分而拒绝,那至少说明他在善弥面前还保有着一丝自我意识,而双方有自我意识正是两个【人】平等交流的前提。可惜,姬谷永远抹消自我,把自己当成忠诚的奴仆,而非一个与善弥平等的人。这种根植于意识中的不平等,断绝了他与善弥交流乃至最终拯救善弥的可能。